福建連城: 非遺青獅舞八閩(圖)
摘要:國家旅游地理福建龍巖10月5日訊( 通訊員 鄒善水) 10月3日,金桂飄香。
國家旅游地理福建龍巖10月5日訊( 通訊員 鄒善水) 10月3日,金桂飄香。在“中國武術之鄉(xiāng)”福建省連城縣隔川鎮(zhèn)隔田村東部山崗上,客家武術連城拳傳習中心,龍巖市非遺傳承人黃林,
利用國慶假期“休閑”時間,聚精會神地為客家“青獅”獅頭繪彩添色。
黃林介紹,客家“青獅”分類屬“南獅”。中學畢業(yè)后從父親手中接過連城拳武術傳教工作,2001年起秉承父親指導,制作客家“青獅”獅頭的手藝有20余年了。至今制作隔田客家“青獅”獅頭(全套)近200個。因有個頭輕巧,獅身長,額頭較為突出,腦門上的八卦明顯,獅嘴“開口笑”、長方形的紅“獅舌”上有“五福臨門”等吉祥語,獅布為青色等特征,客家青獅已銷往廣東、江西以及省內的八閩各地,龍巖、三明、贛州三市是客家青獅的最主要銷售區(qū)域。20年來,銷售各地近200頭(個),均是各地客人向我定制的。
據悉,黃林是福建省“非遺”連城拳武術傳承人之一,傳統(tǒng)武術連城拳2009年被列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。 黃林的兒子黃建忠大學畢業(yè)后放棄高薪,毅然返鄉(xiāng)子承父業(yè)。父子倆承擔起當地中學(職中)、小學、幼兒園等5所學校的“非遺”連城拳武術課教練,連城拳武術進校園普及率100%。從周一至周六,武術教學十分忙。到目前,黃林共培養(yǎng)出2689名優(yōu)秀的連城拳武術后備人才。
在現場,黃林介紹,連城青獅的制作十分講究,全按手工傳統(tǒng)工藝制作,其技藝在全國極為罕見。近20年,為了弘揚客家傳統(tǒng)“青獅”文化,總是利用夜間或學校“雙休”時間,從選取當地純度高、無雜質、粘性好的稀土為用材,曬干、搗爛、碾碎、過篩成粉備料制模;爾后用稀薯粉漿加紉性好的布料、牛皮紙糊裱12層成型定模,置室內晾干。為利于獅模輕巧耐舞,須用竹篾將獅頭固定手把。最后修型磨光、漆底、畫頭、上色、裝身。一只青獅的制作過程從選模泥、制模、裱紙、定型、彩畫、獅舌、獅鬃、獅布、獅尾等要經過幾十道工序,整個制作需要約30天才能完成。2016年起,黃林把客家青獅制作技藝,傳授給妻子和兒子、兒媳,他們已完全掌握了客家青獅制作全部技藝。2016年,黃林成立了“閩西客家青獅制作工藝傳習中心。目的只有“傳承”二字。因舞獅是集客家傳統(tǒng)文化、武術、健體與傳承于一身的文經武緯載體,不能在我們這一代失傳啊。黃林說。連城縣隔川鎮(zhèn)制作客家傳統(tǒng)“青獅”,由隔田村1635年生的黃觀杰大師開始,到黃建忠、曾芬這些年輕人,已傳承到第十二代,世襲了380多年。
閑聊中,福建武夷山市一黃性青年驅車趕到。“本家族叔,受家父囑托,我來取定制的青獅。”來人邊進門邊雙手作楫彬彬有禮自我介紹。 “昨天接到你令尊電話,說有專人來取。原來是賢侄駕到。你令尊定制時要稍大號的,說是顯得更加威武”。黃林也邊回禮邊向客人介紹“青獅”成品,并率兒孫向客人展示舞獅要令。
非遺傳承人黃林為客家“青獅”獅頭繪彩添色。鄒善水攝
黃林介紹客家“青獅”獅頭模具。鄒善水攝
黃林向客人介紹客家“青獅”獅頭。鄒善水攝
客家“青獅”獅頭
責任編輯:吉中君
網友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