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訪藏在湖北宣恩深山的巴鹽古道驛站板寮村(圖)
摘要:在湖北西部山區(qū)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深山里,一方難得的平川上坐落著“川鹽濟湘”“巴鹽古道”中的一個驛站——板寮村。
國家旅游地理 湖北恩施5月25日訊 5月24日拍攝的板寮村老街。在湖北西部山區(qū)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深山里,一方難得的平川上坐落著“川鹽濟湘”“巴鹽古道”中的一個驛站——板寮村。村里有500多戶人家,200多年前這里作為古道驛站,騾馬蕭蕭,商賈云集;如今這里是全國“美麗鄉(xiāng)村”創(chuàng)建試點村,吊腳樓民居整齊排列,醫(yī)院、學校等一應俱全,一座“袖珍小城”讓農民們盡享“就地城鎮(zhèn)化”帶來的舒適生活。
據(jù)史料記載:早年間湖南靠水路運輸“淮鹽”入湘,但因戰(zhàn)亂或水道阻塞,總是無法及時運抵,導致湖南食鹽緊張,有“擔谷斤鹽”之說。而后開通的“巴鹽古道”,讓四川產的食鹽通過湖北進入湖南,此交通要道的繁榮成就了作為驛站的板寮村的輝煌,給村莊留下了厚重的人文底蘊。
近年來,當?shù)卣M織對原有的老街進行修復和保護,同時將居住偏遠的農民移到板寮集鎮(zhèn)實現(xiàn)“就地城鎮(zhèn)化”,在“巴鹽古道”上建成了一個以柚子種植、家禽家畜養(yǎng)殖為經濟來源的“生產發(fā)展、生活寬裕、鄉(xiāng)風文明、村容整潔”的美麗新村。 新華社發(fā)(宋文 攝)
5月24日,板寮村兩位老人在吊腳樓前聊天。
5月24日,板寮村的老街上,一位村民用自來水沖洗采摘的野菜。
5月22日拍攝的湖北省宣恩縣板寮村一角。
5月22日,板寮村一位老人從成片的“貢水白柚”旁走過。柚子種植是村里的經濟支柱。
5月23日,板寮村村民在打理吊腳樓前的玫瑰。
5月24日,板寮村的農民在管理新村前的綠地。
板寮村小學的小院在周末時倍顯寧靜(5月24日攝)。
一戶板寮村農家的屋中掛著當?shù)氐膫鹘y(tǒng)食品——臘肉(5月22日攝)。
5月23日,一只鳥兒從板寮村的吊腳樓頂飛過。
5月23日,板寮村文藝宣傳隊的老人在練習打鼓。
網友評論